看完后不得不感叹东野圭吾竟然把结构设计的如此精美完整。当然,事实上,如果我没看过穆赫兰道和记忆碎片的话,我甚至可能会认为这是部神作。
这三部作品除了解忧杂货店是书籍外,另外两部都是电影。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回环的结构。所谓的回环结构就是故事的起点经过一系列发展最后走到终点时,发现终点正好就是起点。而这三部作品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实现手法各不相同。所谓的实现手法就是实现回环结构的方式。
我心里有个这样的排序:记忆碎片>迷失的高速公路>解忧杂货店。
为什么要这样排呢。我要简单的解释一下。
记忆碎片实现回环结构的方式是把故事彻底打碎,打碎成1~45个片段,然后分别以彩色黑白两条叙述线,按照45>1>44>2……21>24>22>23的次序给合到一起来。
迷失高速公路实现的方式是通过梦来达到在电影开始时出现陌生人敲门,而这正好就是电影结尾时的场景。当然,这个片子实在隐晦生涩,以至于我完全没有看懂。但是根据大卫林奇一贯的手法,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或几个离奇的梦。
而东野圭吾的方式是设置了时间机器。他设置了一个现实世界不会存在的时间机器,通过这个时间机器来实现通过未来改变过去,然后过去又造就了未来这样的剧情。
为什么要做出一个排序呢?因为我认为任何一个作品都可以从其对现实的扰动程度这个角度来对这部作品进行考量。如果为了实现某种效果,而不得不对现实进行大量的改变,制造出一些现实中不存在的设置,我认为这样做的代价是很大的。这会一定程度上降低读者对作品的信任度。也就是说,在我看来,浪矢杂货店这样一个时空机器其实是个大bug,如果作者能够有办法不通过这个时间机器来达到其所想要实现的效果,那么无疑,其艺术成就会更高一层。
这里为了不招黑,我要强调我认为解忧杂货店是部很精致的好作品。我这样写不是为了批判与否定这部作品,而只是试图从某种角度去进行一些思考。
解忧杂货店一共有5个模块。每个模块要同时承担着结构与内容两种作用。这就像一个书架,书架的每一层既要支撑着上一层又要可以用来存放书籍。这五个模块中,1,3,5模块的结构性要强于故事性;2,4的故事性要强于结构性。也就是说,如果不套壳,把这些故事当作一个一个的短篇来写的话,其实只有1,2,4是值得写的,3,5基本上是用来搭建外层的结构的,其故事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结构服务的。而1,2,4的结构是为故事服务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可以看出来,其结构的性价比是比较低的。在记忆碎片中,诺兰既没有创造出时间机器这样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也没有消耗太多的资源来搭建结构。他的结构是无形的,是靠着剪辑来完成的。
要知道,一部文艺作品,它的主要使命是完成起作者的思想表达。为了实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结构。但这些结构不是目的,结构只是手段,目的是表达内容。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表达效果,应该选择更有效的表达结构,但是,也要尽量压缩,表达结构所占用的资源。如果一部作品用来搭建表达结构的篇幅甚至多于其内容的篇幅,那么,无论如何,这很难被认作是一种高效的结构。
这是我认为解忧杂货店不完美的一处地方。另外,对文学作品,我始终是有一种偏见,我觉得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更纯粹一些的,是大工不巧的。试图通过形式来夺人眼球的文学作品,单以境界来看,这是不高级的。这一点,并不是针对解忧杂货店,而是针对所有文学作品。
文学,是还原作者思想的手段,文学的目的是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想法,让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来达到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这才是高级的文学。而这个,不是靠结构可以达到的,要靠文字的功夫。
结构的精致,在表达形式上不具有唯一性。就是说,同样的表达结构,可以很容易的由文学的载体转移到电影的载体上,唯独文字的功夫,离开了纸面,那个味道就没有了。
不过,想来如今像我这样的想法可能是有些保守了,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能遇到好的结构已经很不容易了,我竟然还奢望遇到好的文笔,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怕是会被人耻笑的吧。
6月22日 于西西弗